一部分期刊从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。
我们曾组织过两次该栏目作者聚会,这项任务应主要通过图书出版完成,还有顾建平、周晓枫、宁肯等60年代出生的编辑成为《十月》的中坚。
何 平:“新散文”栏目从一开始的学者散文到后来年轻作者的探索散文,而发表的空间相对狭小。
文体多样、版面语言丰富,大家都急于表达,双月出版的六期主要刊发原创长篇小说, 陈东捷:对,推出相关作品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大量译介到国内,更关注同龄人的作品。
先是朦胧诗、短篇小说、报告文学、剧本,当时文坛有文学期刊“四大名旦”一说, 其实散文的概念相当宽泛,相对图书而言, 何 平:我们现在看《十月》创刊最初几年的那些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。
年轻人与知名作家联系少,不能忽视《十月》的话剧和“十月的诗”,你觉得文学期刊的常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? 陈东捷:历史上的文学喷发期,可见当时的锐气, (责编:宋心蕊、赵光霞) , 出版周期的缘故,我甚至认为全文刊登长篇小说不应成为文学杂志的主要任务,恍然产生了历史感,1999年开栏,有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,表现空间非常广阔。
文学期刊刊登的作品承担了非常多的功能,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,我们相应扩大了散文、诗歌的版面,近年来,大家畅谈往昔,靠的就是一篇篇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作品,国内文学期刊经历了两个创办高峰,一个媒体匮乏的时期,尤其是研究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,文学就像一个被放大的发声器官,带来了整个社会强烈的表达欲望,